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民生

养蚕人丝绵坊 我们养的不是蚕

前几日,闲时翻看朋友圈,看到英姐在朋友圈发她养蚕的照片,只见一个个小黑点(刚出生的蚕宝宝)星星点点地散布在桑叶上。英姐生活在广东,南方的城市哪里有桑叶来喂养蚕呢…

前几日,闲时翻看朋友圈,看到英姐在朋友圈发她养蚕的照片,只见一个个小黑点(刚出生的蚕宝宝)星星点点地散布在桑叶上。

英姐生活在广东,南方的城市哪里有桑叶来喂养蚕呢?英姐说:“蚕种和桑叶都是在网上买的,还特意清空了冰箱用来放桑叶。”我和英姐素未谋面,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养蚕,也许是为了给家里的小朋友科普一下知识。但从她发的朋友圈可以看出,她更享受养蚕的过程。她说:“凝视蚕细细的啃吃着桑叶,不知不觉大半个钟就过去了。”

我很羡慕英姐王维般的人生态度,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偶然值林叟,谈笑无还期”,面对蚕宝宝,英姐似乎把它们当作了王维诗中的“林叟”,就算蚕宝宝不会说话,英姐也是可以与之心意交流、会心而笑的吧。

或许,英姐养的不是蚕,养育的是一种忙里偷闲的恬淡心境。

    养蚕人丝绵坊 我们养的不是蚕

我是农家子弟,家乡又是永新县蚕桑重镇——高桥楼镇。对于养蚕,于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。我还在上学的年龄,我的父母就是靠养蚕增加家庭收入,供养我们兄弟几个上学。那时候,我家养蚕最多时养了“两张纸”(指密布在两张纸上的蚕卵数量,是养蚕人的通用说法)。

对于没养过蚕的人的城里人来说,对这“两张纸”大概是没有什么概念的。用数据说吧,一张蚕纸大约有两万多个蚕卵,也就是可以养两万多条蚕。而将这两万多条喂养到结蚕,需喂约1200斤的桑叶。

当然了,收获也是可观的,在九十年代,“一张纸”的蚕养得好的话,可以结出约50斤鲜茧。我家养了“两张纸”,意味着可以收获近100斤的茧,挑到高桥楼镇的蚕茧收购站去卖,可以换回六七百块钱呢!

养蚕人丝绵坊 我们养的不是蚕

那时候养蚕,其繁忙是仅次于农忙双抢的。养一季蚕大约需要二十几天,这二十几天里,父母都是在辛劳和担忧中度过。蚕种买来之前,父母就开始为即将来临的蚕宝宝担心,担心买来的蚕卵出不好、出不齐。他们要预先将两个房间打扫干净。

蚕房打扫干净了还要对蚕房进行消毒,地上喷洒漂白粉,墙壁用石灰水刷过。还要将门窗用铁丝网密封严实,防止一切病虫鼠害。

蚕种买来之后,父母继续担心,他们每天都要进蚕房去看很多遍,看看蚕种孵化了没有,看看蚕虫蜕皮长大了没有;等蚕虫长大成熟了,父母还担心,担心会不会生病,担心桑叶够不够吃,担心会不会不“上山”吐丝;最后,蚕虫结茧了,父母仍然担心,担心蚕茧卖不起好价钱……

蚕就在父母这样无休无止地担心中结了茧。我常常想,我的父母养的哪里只是蚕呀,他们养育的分明是沉甸甸的生活和为人父母的厚重责任。

养蚕人丝绵坊 我们养的不是蚕

前年,我儿子因为在课文里学到过蚕,对养蚕萌生了兴趣,正好我家楼顶有棵桑树,于是我从网上买来蚕种,在孩子面前当起了“养蚕师傅”。

有我这个老师傅手把手教导,这一次的养蚕经历可以说是毫无波折,全程顺风顺水,让小孩了解到了蚕从卵到虫、蜕皮、成熟、再化蝶、后交配、又产卵的全部情况。

我本来只是帮小孩养蚕的,可养着养着就好像成了自己的事情,养着养着就觉得要履行好“师傅”的神圣职责。

为了有足够的“茧房”,我乐此不疲地费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用硬纸板做了有近两百个“茧房”;为了让小孩了解机械化抽丝知识,我还把家里的电风扇叶子拆下,将煮过的蚕茧整理出丝头,然后挂在电风扇转轴上,电源一开,转轴带动丝线,不一会儿就顺顺溜溜把蚕茧丝抽完了。

看着那满目的蚕茧和小孩满眼的惊喜,我就像拿了“优秀教师”奖一样,内心无比满足。这次养蚕是体验式的,自然没有父母当年的辛劳与担忧。或者我养的也不是蚕,我养育的是“好为人师、教有所成”的成就感而已。

养蚕人丝绵坊 我们养的不是蚕

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: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。我的父母养蚕,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收获着生活的馈赠,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白花花的蚕茧,也养育出三个独立自主的儿子。

真是人养蚕,蚕也养人呀。英姐、我、以及我的父母好像养育的都不仅仅只是蚕,而又终究还是蚕,既是为我们所牵挂的人“养蚕”,也是为我们自己“养蚕”。

读者朋友们,你们的“蚕”,养得还好吗?

注:本文在撰写过程中,得到了胡桂英女士(笔名草央,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)的悉心指导和斧正,特此鸣谢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掌上永新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07b.net/post/2090.html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