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翻读永新典籍,不少古诗,一眼惊鸿,读之击节称赞。恰逢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热映,在回味唐诗盛宴之余,我陷入了沉思,永新古诗少有传承,是因诗人没有显赫的名声,还是因时过境迁,诗歌太晦涩难懂?
我早期曾搜集过永新古诗,但多为山水诗。我觉得,山水诗,读的是山水,品的是历史,更是人生。
现整理部分山水古诗品读札记,以飨读者,更企抛砖引玉,盼为传承。
(一)嘉禾乃是凤凰食
《禾山嘉禾》
宋•郭祥正
英英禾山禾,乃是凤凰食。
凤凰殊未来,禾生亦何益?
禾山“昔产嘉禾,因以名焉”。唐朝时,“禾山与青原、匡庐鼎峙江右”,并列江西三大名山。
诗人开篇不言山之高,云之深,崖之险,而是直接放声高歌,茂盛丰美的嘉禾啊,天生就是凤凰的食物。
多么优美浪漫,飘逸灵动的诗句,有如天籁之音。史传“其母梦李白而生”的郭祥正,真不愧为“太白后身”。
可是凤凰“非梧桐不止,非练实不食。”(语出庄子《秋水》)练实即竹米。
英英嘉禾,翘首以待,凤凰却高栖梧桐,弃而不顾。纵使嘉禾英英,又有什么意义呢?一丝悲怆,无声无息,扑面而来。
竹米嘉禾同是凤凰食,命运却有天壤之别。
一生追随王安石的诗人,仕途多舛。他是在借嘉禾而感叹自己的命运乎?
有人春风得意,皇恩浩荡,有人才高八斗,却雨露不沾。古之怀才不遇者,何其多矣,又何其悲矣。
(二)又忽寻诗到义山
《义山道中》
宋•黄庭坚
莓苔石点雨痕斑,又忽寻诗到义山。
疏影障空崖树老,清阴向日野花闲。
望穷碧水孤城下,行尽白云双巽间。
日暮荒村聊寄枕,乡关惟有楚梦飞。
时任吉州太和县(今江西泰和)知县的黄庭坚,公事之余,他慕名来到了永新县义山。
来义山干什么?
“又忽寻诗到义山”。文人墨客的雅兴,由此可见一斑。
义山有诗可寻吗?
“峰峦攒竦,相顾若有少长相逊之义,故名”。(《永新县志》)
神州名峰无数,但峰峦相逊若有义者,惟有义山。名字的起源,是那么的传奇,充满着诱惑,这大概就是义山最让人着迷的魅力所在。
寻到了诗吗?
疏影、障空、崖树,清阴、向日、野花,好一派山野风光。双巽,两峰并峙若相逊,义薄云天啊。
义山向诗人敞开怀抱,展示了它的迷人与神秘。够讲义气吧!
还寻到了什么好诗?
“山川甚秀拔,人物亦诗书。”桨坑村从此遐迩闻名。
“山以高而秀,名因士乃传。”鸣谷山因之改名高士山,从此成为胜境。
“又忽寻诗到义山”,既是寻诗之因,又是寻诗之果。诗人之义气,一语见真情。义山给了诗人以灵感,诗人又以最美的诗句回馈义山。
诗人和义山的互动,为情义无价作出了最好的注释。
(三)还与文江一样清
忠义潭
清•陈智言
八姓勤王事不成,袍溪滟滟葬簪缨。
至今流出潭中水,还与文江一样清。
南宋祥兴二年(1279年),陆秀夫背着儿皇帝在广东崖山跳海,宋朝灭亡。
丞相文天祥继续在广东、福建、江西坚持抗元,兵败被俘在京师以身许国,慷慨就义。
与此同时,文丞相妹夫彭震龙,在永新率八姓豪杰起兵勤王。元朝至元十四年(1292年),宋将刘槃降元,引兵从城内呼应元军,永新城破。彭震龙等皆被执,不屈死之。八姓豪杰义不降元,又不欲以颈血染敌兵刃,率其族三千余人,同沉潭水而死。
时人为之语曰:“苍苍义山,汤汤义潭。是兴烈士,忠肝义胆。”
明县令龚锡爵《忠孝义烈祠记》里说:“而此数君子者,特立独起,为臣则忠,为子则孝,为士则义而烈,其笃天常而树伦纪,大节皭然著也。”
龚县令用“忠、孝、义、烈”四个字概括八姓豪杰的性格特征,言简意赅,字字珠玑。这也正是永新人的性格特征。
历代吊唁忠义潭豪杰的诗文,浩如烟海。其中,我最喜欢的,是陈智言的《忠义潭》。
“至今流出潭中水,还与文江一样清”,可谓惊天地泣鬼神,八姓豪杰忠孝义烈的精魂,永垂不朽,犹如大江一样纯洁,并代代传承,生生不息。
“文章妙当世,孝梯追古人”,(大史张日容语)。八岁丧父,母耿氏含辛茹苦,养孤成才的诗人,不正是永新人忠孝义烈的典范吗?
多年后的1927年,湘赣革命根据地成立,永新逐渐成为了根据地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毛泽东对湖南省委派到边界工作的杨克敏说,“我们看永新一县,要比一国还重要”。
为什么毛主席会如此说?我想,主要是永新人忠孝义烈的性格使然。
郭沫若吟诵道:“长征逾万参加者,烈士八千磊落才。”
这就是永新人忠孝义烈的最好诠释。
(四)飞来一片故山云
十八滩挽舟歌有引之蚯蚓滩
清•刘世衢
永庐封界倏然分,蚯蚓滩声渐可闻。
正是归心如箭急,飞来一片故山云。
永新十八滩为古代永新至吉安水路的必经之处,水道狭窄,水流湍急,曲折回漩,巨石林立,暗礁遍布,是禾水河最为凶险的一段。历代文人墨客,多有吟诵,并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诗篇。
诗人曾在抚州、丰城等地做官,往返时皆乘船过十八湾。他发现,“每一滩挽纤者,必以高歌鼓力,颇令人怡。”
滩险浪急,纤夫高歌,这简直就是永新版的长江三峡峡江号子,这是我见过有关永新号子的唯一记载。它是纤夫们在滩多流急的十八滩行船时,用生命谱写的劳动乐章,是那么的高亢浑厚,雄壮有力。
更为难能可贵的是,诗人“惜有音无厚,聊采其辞,各系一绝付之”。他将每一滩所听到的歌词,详细记录下来,成为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史料。
那些歌词十分浅白,朗朗上口,满满的永新乡韵,象一首首山歌,唱出了十八滩的险峻和纤夫拉纤的艰辛。
目前有据可查的,仅存八首,我最喜欢其中的《蚯蚓滩》。外出的游子归来,进入永新和吉安边界的蚯蚓滩。正是游子归心似箭时,抬头所望,一片一片飘来的,都是故乡的云。此情此景,断肠游子泪纵横。
天边飘过故乡的云,它在召唤,浪迹天涯的游子,归来吧,别再四处飘泊。
那片无时无刻不在的乡愁,那片如饥似渴的乡愁,伴随着那片故山的云,愈发浓烈了。
乡愁,那是一个人的根,是烙印在每个游子记忆中的根。
“悲歌可以当泣,远望可以当归”,这是汉乐府里的乡愁。
“未老莫还乡,还乡须断肠”,这是唐诗人韦庄的乡愁。
“风一更,雪一更,聒碎乡心梦不成,故园无此声。”这是清诗人纳兰性德的乡愁。
“而现在,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,我在这头,大陆在那头。”这是诗人余光中的乡愁。
此生最近的云,是故乡的云;此生最长的路,是回家的路。
终于要回家了!
终于要团圆了!
(五)坐眺烟云生绝壁
碧波岩
明•刘梦诗
首夏新晴有此游,山深岚重忽疑秋。
盆鱼得水欣人聚,谷鸟出林共友求。
坐眺烟云生绝壁,翻疑雪雨在飞流。
此中乐意谁先得,笑拈岩花插满头。
诗人为人伉直,遭佞臣妒贤嫉能后,弃官回家。在老家居住几十年,从不以贵自倨,喜遨游名胜,吟咏山水,悠哉悠哉。
首夏新晴,正是郊游的好时节,却因山深岚重,好像是进入了秋天。
碧波岩在县城近郊,以瀑布遐迩闻名。诗人坐看瀑布如烟云生于绝壁,似雪雨在飞流,不亦乐乎?
好一幅浪漫主义唯美画面。
坐眺烟云生绝壁,乃近观。遥看瀑布挂前川,远看也。
翻疑雪雨在飞流,与疑是银河落九天,毫不逊色,深得浪漫主义之精髓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我以为,此诗堪与李白《望庐山瀑布》相媲美,一远一近,相得益彰。
饱揽瀑布美景后,诗人又采摘野花插在头上,此中乐趣,正如盆鱼得水,谷鸟出林。若得山花插满头,忘却人间烦和忧,此间乐,不思归。
杜枚重阳登齐山,笑看山光水色,感慨“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”,觉得应该折菊花插满头归去,才不辜负这场登高之行。
这真是跨越时代的心有灵犀啊!一个得乐意,一个开口笑,出游的真谛,不正在于此吗?
诗人思归吏隐,远离宦海生涯后,沉溺山水之乐。活得如此通透,自陶渊明以后,又有几人?
(六)泉飞玉峡千寻落
南华山同友
明•贺谨新
鸟道曲盘峻壁幽,忻陪仙客一登游。
泉飞玉峡千寻落,日晃金轮五色浮。
洞口疏花明晚照,松梢玄鹤起高秋。
闲心未遂真源问,兴绕昆丘十二楼。
(昆丘,一作崑邱)
相传,唐人匡智受神仙指点,登南华山送龙洞立坛修炼,朝夕礼斗,栖化其中。
又传,山中仙坛设有邓天君神,降雨尤奇,南华云出,即可决雨。
如此仙山,游人岂能不络绎不绝?
这一天,诗人高兴地陪友人来到南华山游玩。
南华山山幽而窅,山麓逶迤,山道蜿蜒盘旋。
远远望去,仙人垄岩壁如刀削斧劈,岩层栉比鳞次,垄高千仞入云端。两侧山峰巍峨,怪石嶙峋,形态万千,似奇峰插天,如苍龙昂首,气势磅礴。
登上仙人垄,俯瞰垄下沟壑纵横,万丈深渊,飞瀑紧贴绝壁飘落,轻盈飘逸,宛若天仙起舞。
如果说,仙人垄属刚,瀑布泉则显柔,刚柔相济,大自然的神奇造化,孕育出南华天秀之奇观。
泉飞玉峡千寻落,天秀南华独一绝,更别说那五色阳光,洞口疏花,松梢玄鹤,让人流连忘返。
惟有丹青妙手,才能绘就南华天秀之神奇画卷。
面对此情此景,诗人怎能不浮想翩翩?
玄鹤者,古人认为年龄超过两千岁的鹤。
“真源者,生气之源,生命之所也,大道修真莫出乎此耳。”(《太玄宝典》)真源即本源,本性。
昆丘十二楼者,昆仑山也,指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居处。
我想,这位秀才诗人,或许是一位修道之人,游仙境而萌生闲心未遂问真源。
芸芸众生,谁不向往神仙之境?谁不追求神仙之乐?
(七)塔影修修抱月眠
《阿育塔》
清•贺是
飞来片石自何年?法界护持念我先。
一水含灵时酿雨,诸峰未了忽生烟。
钟声控控迎涛起,塔影修修抱月眠。
绝壁拟书谢朓句,欬而啸者已仙仙。
阿育塔,石峰若塔,上耸绝崖,下俯重渊,旁有飞来石佛,传为舍利塔之一,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登临,吟诗作对的胜地。
如此胜境,怎能少得了性情洒落不羁,素以文酒自娱闻名的才子贺是?
塔下的藏龙江,一湾充满灵气的溪水,转瞬间酝酿成雨。连绵不断的青山,忽然间群峰烟雨蒙蒙。塔里的钟声迎着波涛悠扬发散,塔的影子修长,仿佛抱着月亮而眠。
诗句清新隽永,流畅和谐,耐人咀嚼,对仗工整,如行云流水,一气呵成,读之酣畅淋漓。
多么美丽的风景!多么美好的意境!
这种美,若不身临其境,是难以想象出来的。
这种美,若非如掾巨笔,是不可能栩栩如生的。
阿育塔仿佛一幅秘境,徐徐展现,令诗人陶醉,令诗人向往。
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人心中升腾,他拟将南朝山水诗人谢朓的诗句,题写在万仞绝壁之上,在吟诵谢朓的诗句中飘飘成仙。
会题写谢朓的那句诗呢?是最为人称道的余霞散成绮,澄江静如练?还是天际识归舟,云中辨江树?
诗仙李白一生狂放不羁,却唯对谢朓情有独钟,“解道澄江静如练,令人长忆谢玄晖”、“三山怀谢朓,水澹望长安”。难道李是与李白心有灵犀?
古时浸淫于官场的人,仕途不顺或生厌,多有退隐之心,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而落魄书生贺是,虽热衷于功名,却终身无缘官场,寂寂无名。
这也就不难理解,为何他会选择诗酒人生,遍游县域诸景,题咏不绝。
这也就不难理解,面对山水画卷般的阿育塔美景,为何他会产生飘飘欲仙的念头。
人生多有不如意,畅想仙仙又何妨?
(八)鲁公大笔彩云间
游龙门溪
明•解缙
龙门溪水声珊珊,鲁公大笔彩云间。
凭君多借几只鹿,待我重来骑看山。
唐颜真卿任吉州司马时,游永新禾山,见龙门溪“两峰插天,悬流长数十丈,奔豗飞瀑,涌为深潭,最称奇绝”,游兴大发,于是题下“龙溪”二字。后人将“二字镌刻在龙门石壁上”,获得无数文人墨客的追捧和谟拜。
慕名而来的天才诗人,与徐渭、杨慎并称为明朝三大才子,“义节千秋壮,文章百代尊”(邹元标语),多次游学永新,所到之处,多有吟诵留存。
沿龙门溪潺潺流水而行,远远望见,悬崖峭壁之上,颜真卿题写的龙溪石刻,在明媚阳光、五彩祥云下熠熠生辉。
可如今,龙溪石刻尚存否?我曾多次走访,听村里老人说,上世纪修路时被炸掉了。据我考证,萍乡上粟,至今尚存龙溪石刻的摹刻。
走在彩云之下,溪水之间,诗人不禁浮想翩翩。如果有一天,能骑鹿重游此地,那该多好啊。
“仙人骑白鹿,发短耳何长。”(汉乐府《长歌行》)
“乘彼白鹿,手翳芝草。”(三国曹植《飞龙篇》)
“且放白鹿青崖间,须行即骑访名山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!”(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)
魏晋以来,神仙思想盛极一时,不少诗文描写的,都是骑鹿的仙人或求道之人。
概因鹿的谐音是禄,寓意富足,亦寓意红尘,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纷扰尘世。据传,姜子牙和南极仙翁都是骑鹿的神仙,所以后人纷纷效仿,将骑鹿当作最惬意的享受。
难道,诗人游龙门溪之后,也想仿效一生好为名山游的李白,骑白鹿访名山?
赫赫有名的一代才子,倘若真的倦于宦海浮沉,骑白鹿游走江河湖海,名山大川,做一回真正的自己,也就不会遭人构陷,“缙犹在耶”,最终落了个冻死冰雪,抛尸荒野的悲惨命运。
聪明如斯,结局竟至如此凄惨与悲怆。
可这纷纷扰扰的世事,又有几人能看得明明白白?
(九)万古梅田洞
游梅田洞
明•柯暹
万古梅田洞,因君得共游。
烟霞笼翠壁,日月照丹丘。
水浅龙疑在,棋残局尚留。
神仙何处去,石室自春秋。
身历九朝的柯暹,曾任永新知州(知州掌县事),政声卓著,“民思之如失父母”。
柯知州开篇一句“万古梅田洞”,可谓神来之笔,先声夺人,将梅田洞之鬼斧神工、瑰丽绝伦、奇诡风骚,一语道尽。
据《永新县志》记载,梅田山,矗起平畴,秀拔巉立,三峰并石峭立若笔架。山下有宝仙圣洞(即梅田洞),有两个洞口,阳为玉虚洞,阴为合壁洞。合壁洞洞门双开如合扇,洞旁有石罗汉、石观音等奇景。玉虚洞内十分宽敞,可容纳千人聚会,有石床、石乳、石龙、石象、石狮、石棋盘、双童读书石等奇观。令人称奇的是,洞内平整光滑的石棋盘,隐约可见凸起的数粒石棋,相传是仙人吕洞宾与紫芝翁留下的残局。
多年后的1636年,徐霞客江右游,除夕之日到永新,游梅田洞至天暗,仍意犹未尽。“余夙慕梅田之胜,亟索饭登崖,泛舟子随舟候于永新,余同静闻由还古南行,五里至梅田山下,峰皆丛石耸垒,无纤土翳其间,真亭亭出水莲也。”后人为纪念徐霞客,将他的这段游记,刻在了梅田洞的洞壁上。今可辨否?
当地有句古老的谚语,云:“梅田山似鲤鱼形,千年难打一片鳞”。可“梅田石白而细,邑人凿起为灰,随凿随合。”(《方兴纪要》)真的千年难打么?
令人遗憾的是,因历代村民乱采石烧石灰,梅田山之鳞被打得千疮百孔,梅田洞也未能得到保护,今近乎废弃。
“仙人一去残棋在,消尽尘间几岁华。”(甘雨《游梅田洞漫成二绝句》)
倘若柯暹再世,霞客重来,情何以堪?
万古梅田洞,尚能万古否?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