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景点

永新群山之冠—禾山别号秋山一日游

永新西北边境,有一片莽莽苍苍峰翠叠峦的群山,横亘于永新、莲花和安福边境,这就是因“昔产嘉禾”而得名的永新群山之冠——禾山,别号秋山。小时候茅栗的喷香,语文老师“…

永新西北边境,有一片莽莽苍苍峰翠叠峦的群山,横亘于永新、莲花和安福边境,这就是因“昔产嘉禾”而得名的永新群山之冠——禾山,别号秋山。

小时候茅栗的喷香,语文老师“三相读书台”的美传,垒起一座高高的“望阁”,期待有朝一日能登上禾山,一了夙愿。

永新群山之冠—禾山别号秋山一日游

眠思梦想,这一天终于到来。二十年前的5月5日,黄金假期,在我提议下,好友宁先生、贺先生、龙先生与我一同踏上了登山之路。

登禾山,历来有三条线路:西线,从龙田乡塘田村上,路上有“远峰带云没,流烟乱雨飘”的半云庵可观,有兴或可一窥先前比丘尼的修行清秘;东线,从龙门镇樟村上,沿途可欣赏到颜真卿手书崖刻“龙溪”的龙门溪,曾因无殷禅师“禾山打鼓”公案而名闻于世,“天下丛林翕然响应”,以至“学徒济济……可以为丛林表则”的甘露寺,以及邑人耳熟能详的三相读书台等景,三百八十多年前的“行脚客”徐霞客即由此上;中线从台岭乡高汶村上,途中乏有人文掌故,但可登顶禾山最高峰——秋山。

我们选择了从中线上,寄望一睹永新最高峰的风采,体味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豪迈。当时的高汶村干部彭喜平细心给我们绘制了一张简易路线图。

永新群山之冠—禾山别号秋山一日游

8时50分左右,我们一行4人带上水和干粮出高汶村向北进山。

初始,我们沿一道山脊由南向北攀登,路面宽窄不一,呈缓坡迤逦而上,两边草木不深,走在路上,回望山下村舍田畴、道路河流一目了然。

半小时后,我们翻过一个山坡,前面耸立着另一座更高更陡的山梁。

沿着这道山梁,我们继续蜿蜒而上。山势渐行渐陡,路边的草木不甘落后,“它长我也长”,从齐腰长到平胸直至摩肩,但路面却变宽了。

一小时后,草木已盖过了头,人行其间,如巡弋在瓜棚豆架之下,抬头一线天,草木乱人眼。

难得找个空隙极目四望,只见头上层峦叠嶂,脚下莽莽苍苍,山腰不时飘来一阵云雾,山形时隐时现,如梦似幻,而我们也成了腾云驾雾的“神仙”。

山间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鸣,使原本幽深岑寂的山林更添了几分冷清,突然听到这仿佛带着幽怨的叫声,已经热得冒汗的我们,都禁不住打起了个寒噤。

永新群山之冠—禾山别号秋山一日游

再过半小时,就在我们感觉快到山顶时,前面出现了一个岔路口。根据路线图指示,我们向右沿山东腰转入一条峡谷。

这时,疲顿和饥渴开始交织炮轰我们的中枢,脚已经不听使唤了,迈不大,行不稳,喉咙里似乎堵着根鱼刺,焦渴难耐。

水所剩不多了,但预期中的山泉还杳无踪影,得留着点救急。有人想打退堂鼓了。其他人都一起鼓劲。

经过一顿烟工夫的休息和能量补给,众人打起精神继续攀登。

行约3里,远望对面山腰耸峙一方灰白的巨石,如桥头堡般凌跃于深邃的山涧半空,这就是闻名的禾山一绝——娘娘梳妆台。

巨石呈小写的英文字母h形,前平如台,宽达五六丈,后峭似壁,高逾十丈,恰如一张巨大的石制梳妆台,凌跃山涧,傲视群山和苍穹。

传说,这是观音娘娘失手掉落的梳妆台,观音娘娘只好每天清晨腾云驾雾飞临此地,在台上梳妆打扮,然后又乘风飘然而去。

据说台上还有金梳子和玉镜子。这一美妙浪漫的传说着实令人神往,特别是充满幻想的女生们。

不过,我倒认为这更像一座点将台,或许在亿万斯年前的某一天,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在此调兵遣将翦恶消灾,造福黎庶。

为欣赏巨石,我以手代镰劈开一个豁口,拍摄了几张巨石照片。

永新群山之冠—禾山别号秋山一日游

当我们休息好继续向前攀行时,忽然抬头,看见从西北山头缥缥渺渺飞来一团云岚,洁似雪,轻如絮,袅袅婷婷,渐行渐近,朝我们“神仙”的头顶飘来。

我驻足正待观看。她却轻轻地从我们头顶一拂而过,毫不顾念,然后继续向下飘摇。当飞临山涧上空时,只见她盘旋了片刻,然后不偏不倚翩然落在了梳妆台上。

我惊奇得大叫起来:“啊,快看,观音娘娘梳妆来了。”一边赶紧打开相机准备拍摄,却因视线不佳,耽误了时机。

等我找到适宜的拍摄位置,云岚已从山涧那头消逝得无影无踪了,我顿足叹息不已。

观音娘娘下界梳妆的神奇仿佛给大家打了鸡血,一扫浑身的疲惫和饥渴,继续向东北方向攀登。这时,我们所带的饮水已全部喝光,干粮也消耗近半。

约2里,前锋龙先生快报“有山泉了”。

永新群山之冠—禾山别号秋山一日游

我们急奔上前,望着从石缝中咕咕渗出的那一窝泉水有说不出的兴奋。泉水清澈,捧一掌咕嘟咽下,顿觉甘冽沁心,疲从身上落,爽自肺中生,口舒气畅,脚底生风。

每个人一口气足足灌了二、三瓶。各自用手机向家里报了平安,稍事休息,把瓶子盛满泉水,继续登攀。这时,已是中午12时。

从此,我们沿着一条傍溪小路向正北上山。小路弯弯曲曲,路面多为石块,或依石凿就,或铺石而成,忽宽忽窄,坎坷不平。小路沿山沟呈缓坡状蜿蜒而上。

因为临水,路旁草木非常茂盛,密不透风,各种灌木的枝条交相缠绕,我们如同走在杂木搭构的地道里,始终抬不起头来。

没有风,也看不见阳光,只听见脚下潺潺的流泉和远处清脆的鸟鸣交织在一起:泉水忽而叮叮东东,忽而哗哗啦啦,如吟似唱;“布谷,布谷”和“三月—笋仔”的鸟鸣前呼后应。

这些大自然馈赠的悦耳交响,给清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不少生气,也给长时间艰难跋涉已经疲惫不堪的我们带来几丝快慰。

行5里,过山溪,向西上一道山梁,草木渐疏。翻过山梁,可见前面数峰并立,乱石散布,偶尔还可望见几捧杜鹃花,料想顶峰已经不远,于是决定在路边的一棵石松下稍作休息。

永新群山之冠—禾山别号秋山一日游

此石松长得怪,也不失为禾山上的一绝。它长在通往秋山之巅的必经之路,树下是一块6平米见方的巨石,几条粗细不均的次根扎在巨石周边,从石旁汲取水分和养料,维系她青色的生命,主根“裸奔”在外,斜斜地横跨在巨石上,仿佛刻意给旅行者奉献一条小憩的条凳。树干不算高大,围长仅4拃,高也不过2米多。

不知是风折还是养分不足的缘故,树干过低地枯断,仅从人头高的地方从两侧伸出两根枝丫,一根平伸,但虬曲如鹅头,一根高挺,五指撑天如华盖。树下可容10余人避雨遮阴。

在草木稀疏几乎找不到树木的秋山山顶,在攀登秋山峰的必经之路,挺拔着这么一棵树,孤独地擎起一杆青翠的大旗,不啻是大自然赐予旅游者的一大造化。

在石松下充了饥,解了渴,已是下午1点。我们将部分“辎重”卸于石榻,然后振作精神直望秋山峰奔去。

先过一道梁,越“双童石”,转入一个洼地,地势平坦,四周矮丘覆盖着一片广袤的没膝的茅草,这就是被誉为禾山一绝的高山草甸。

远远望去,茫茫苍苍,青翠欲滴,一阵风吹来,草甸随坡起落如波涛澎湃,气势磅礴,甚是可爱。

草甸上乏有乔木,只在洼地的最低处有一片茂密的杂草和灌木,郁郁葱葱,远看俨然一个林木掩映的小山村。

我们欣喜万分,疾奔过去,以为可以找到山民们所说的寺庙。但山路只从灌木丛边擦过,灌木丛林地势很低,密如墙堵,无法靠近。

我们不免有点失望。好在秋山峰在望,我们互相鼓励,继续向北蜿蜒攀升。

永新群山之冠—禾山别号秋山一日游

山路顺着一条山冲啴缓而上。山冲深处有一条山溪,只听溪水潺潺,却看不到她的真容。整条山冲生长着茂盛的灌木,郁郁芊芊,生机盎然,远远望去,如同一条从秋山峰甩下的绿色绸带,摇曳生姿。飘带的尽头与洼地的灌木丛相连。

山路对面一条类似的山冲也同样生长着一条绿色绸带,逶逶迤迤沿山势而下,在洼地与脚下这条相交。从秋山峰往下看,三处绿带正好汇交成一个绿色的“天”字,宽达数平方公里,妥妥的“天”字第一号!

山路边满是低矮没膝的茅栗林。茅栗林正开满了毛茸茸的黄花,一串串的,仿佛满街游走的糖葫芦树。茅栗林中夹杂着很多野草莓,满树的草莓红艳艳,亮晶晶,正眨着眼象个热情的小主人招呼着我们。

我们正饥肠辘辘,喜不自禁,于是停下来,一颗颗采摘,简单去了蒂,也不用清洗,一把把往嘴里倒,味道胜过灵芝汤,莲子羹,一瞬间忘记了疲劳,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。

就这样走走停停,直到2点50分,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1391米的永新最高峰:秋山峰。

永新群山之冠—禾山别号秋山一日游

秋山峰上三峰鼎立,似乎分不出孰高孰低。其中东峰顶上乱石散布,如同一个采石场,比较无趣。

西峰顶上兀立着十多块巨石,大者一二十方,小者二三方,错落有致,仿佛仙人遗留人间的残棋局,几可与庐山五老峰顶的怪石媲美。

巨石背后是一个悬崖,崖边筑有两间道观,一大一小,全为石板砌就,高仅及人头,宽也不过能容二三人。

观内均供有神像,看去年代有些久远,但有不少远及湖南信徒授挂的幡幢。北峰稍远,不曾前往。

不远处几丛倚石而生的杜鹃花,姹紫嫣红,迎风招展,在这看去有点苍凉的山顶显得卓尔不群,美艳惊人。但我们实在疲惫,无心消受。

站在秋山峰,极目眺望,一切尽揽眼底:群山浩荡,奇峰垒垒,万木葱郁,河川道路纵横交错,村舍田地星罗棋布,好不壮阔。难怪《明一统志》上称,禾山“连路五百里……与衡潭相接”。

据说附近有一个倚天湖,十分神奇,湖水旱三年不减一寸,涝三年不添一分。因时候已晚,我们未曾找到。

3点20分,我们开始下山,一路小跑,于5点50分回到高汶。临到山脚,一场山雨赶来,洗去了我们一身的汗渍和疲惫。

初见禾山,一分欣慰:情梦初了;一分自豪:情梦可绕;一分感慨:不堪风折阿婆老。

民谚说,禾山七十二峰,峰峰有宝,一峰无宝,也有灵芝甘草。然而,秀丽神奇的禾山至今“藏在深山人未识”,不亦憾哉!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掌上永新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07b.net/post/8227.html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